<!--go-->
…
腊八粥,喝几天;哩哩啦啦二十三。
在小年这天,李存举办了虎贲军首届科举。
虽然李存不留余力的宣传,甚至就差直说,只要是来参加这期科举,肯定就能有用武之地,可最后总共也只有九十九个举子来应考。
这人数其实看着也不少,但实际上,九成都是周赞、吴方、郑南和胡图这样略知书史粗通文墨的市井文人。
这样的文人在人才济济的赵宋那里,肯定是连科举的门朝哪个方向开的都不知道。
而剩下的那一成人,准确的说,剩下的那九个人,差不多都是寒门子弟。
其中还有几个是寒门走出去的太学生。
见此,并不愿意外戚一家独大的李存,不由得暗暗松了一口气。
其实这一切都在李存的意料之中。
赵匡胤是通过兵变夺权起家,因此他生平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别人会以他为榜样,夺取他老赵家的江山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赵匡胤设立了一套多部门相互制衡的制度,从而降低权力过度集中在个人手中的风险。
比如,北宋最高军事领导部门是枢密院,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是“三衙”(殿前司、侍卫亲军马军司、侍卫亲军步军司)。前者有调兵之权,却不能直接掌管军队;后者掌管军队,却无调兵之权。通过“兵”与“权”的分离,基本杜绝了武将集团拥兵自重的可能性。
类似的相互制衡体制在整个北宋官僚体系中随处可见,并不仅仅局限于军队中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everfyq.com
(>人<;)